当前位置:专题专栏
做官与修德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4-07-21 10:55:40

  图书简介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格低下的领导者,无法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无法肩负起事业和历史的担当。所以,领导干部千万不要小看了官员的人格作用。就整个社会来讲,当历史进入到社会转型转轨的今天,领导干部的人格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领导干部人格的整体快速下滑,各级政府官员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普遍缺失,是吏治腐败的突出象征。如果吏治腐败得不到扼制,则一定会动摇政权的根基,这是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最为担心的。许多人都在忧虑、思考、研究这个问题,刘长富是其中之一,于是就动手写了《做官与修德》这本书。

  本书目录

《做官与修德

目 录

  自 序  

  第一章 爱人民永远忠诚

  民众撑天下

  心忧民为先

  知政在草野

  永远敬畏心

  第二章 能决断点石成金

  享受创造性

  多一些果敢

  要量力而行

  坚定地执行

  第三章 善用人肝胆相照

  慧眼做伯乐

  放人出头地

  莫搞小圈子

  用人当不疑

  第四章 严约束握紧欲望

  用心写“一”字

  知足最珍贵

  坚守心不动

  醒悟须自律

  第五章 会舍弃正确抉择

  进退当自警

  莫恋黄金梦

  愿往低处走

  不谋子孙福

  第六章 惜名声威严自立

  不贪假威信

  别急着立传

  把好话说好

  善听逆耳言

  第七章 求中庸进退自如

  适度地妥协

  容纳对立面

  不做糊涂官

  实心做人脉

  第八章 摆正位成功抵岸

  要咬定目标

  选择好位置

  帅才做大事

  管好管理者

  第九章 巧激励众望所归

  用其心为上

  批评应柔美

  疏导贵畅通

  承诺要恰当

  第十章 苦修炼走向高洁

  要真诚磊落

  培养大胸怀

  固文化根基

  宁静以致远

  内容选摘

享受创造性

  不论哪个层次的领导者,总是要制定政策做决断,只是决策的内容、要求和所产生的影响力有所区别。一般来说,领导干部的智慧和才能是分层次的。有些人博闻强记,能够把许多知识、数字、事件、人头记在脑子里,他的脑袋就像个电脑,到用的时候,那些东西一下都跑出来了;有些人能够融会贯通,特别善于举一反三,把林林总总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再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把相互间具有一致性的思想揭示出来;有些人富有悟性,不管什么事情一点就透,而且能够在杂乱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有些人长于创造,通过富有创新创意的思维,提出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办法。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具有创造性思维,这属于最高层次的智慧。具有这种素质的领导者,一般都充满开拓精神,敢于挑战新事物,不断开拓未知领域,全力争取获得成功。一个富有创造性决策智慧的领导干部,总是会以他为轴心,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力场,千千万万的人信任他、敬佩他,愿意忠心耿耿地围着他、跟着他,为他决策中提出的目标去拼搏、去努力。因为人们能够从奋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

  按照中英、中葡之间的条约规定,到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的主权要回归中国。然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却是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一场大戏,所面对的是整个西方社会。让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管理体系,融入到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框架内,这是多么复杂的社会经济学!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他高瞻远瞩的气魄和无与伦比的智慧,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决策,使得中国面临的极其复杂、极为严峻的港澳回归问题迎刃而解。实行“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找不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没有先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又从未涉及,邓小平把它创造了出来,这个决策引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在中英两国领导人谈及香港的主权归属问题时,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一国两制”战略决策的创造,不仅体现了邓小平伟大的政治智慧,也展现出他那伟大而持久的人格魅力。

  “一国两制”是国家最高层的决策,也有最低层次的一个小村庄的决策,同样具有创造性的意义。农业大国中国的广大农村,怎样才能摆脱贫困落后,解决能吃上饭、吃饱饭的温饱问题,走上富裕的道路?1978年冬天,朱元璋的老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副队长严宏军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不能再吃大锅饭了,要实行土地承包。于是,他带领18个农民,冒着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的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土地承包,如同一个小火星,在中国大地燃起熊熊烈火;如同一声响雷,唤醒了人们沉睡的意识。一个实行土地承包的小岗村,炸开了中国落后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以土地改革助推农村改革,又以农村改革促进整个中国的改革。小岗村的一个土地承包决策,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起点,成为中国走向富裕文明的开端。

  创造性的决策富有极大的能量,它依靠智力的巧妙设计,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特别是在对策性问题中,依常规走路往往造成失误,或者事倍功半,而创造性的决策却常常能够出奇制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施和享受创造性决策,有些值得注意和借鉴的基本要素。

  实施创造性决策要有战略家的眼光。一粒平淡无奇而又无颜色的种子,却能带给我们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这需要你的眼力,需要你有于混沌中洞察事物的长远眼光。不要抱有实用主义态度,因眼前得失而遮住双眼。铸就战略家的眼光,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理念的提升和引导,不使自己沉溺于超功利、超实用的陷阱,摆脱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1947年3月,蒋介石对延安紧逼围剿,形成大兵压境、泰山压顶之势。是继续留在延安,固守这片圣地,还是撤出延安,以求来日再图?当时的中国革命处在两难的十字路口。毛泽东审时度势,以战略家的气魄决定放弃延安。这个决策是痛苦的,却又是必须的。毛泽东在撤离延安时告诉全党,现在撤离延安,是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目的是永远得到延安。这个决策的全部意义就16个字:“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16个字的决策,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也成为中国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转折。

  工作失误,会造成损失,如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不少领导干部只盯着金钱物质的直接损失,而忽视决策失误所产生的损害。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决策好比往山上推一块大石头,方向对、路径好、人心齐,可以顺利把石头推到山顶,反之,推到半山腰的石头,将会重新滚落到山底出发时的原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这种回落不仅使我们所做的工作回到了初始的起点,而回落本身就意味着倒退。领导干部每一个重要而又比较困难决策的做出,必然经历认知上的冲突,这时需要决策者用独到的眼光和自我批判精神,根据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去选择一个更好的方案,而不是追求最好的方案。特别是创造性的决策方案,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修正、补充和完善。所以,具有自我批评精神,敢于否定自我的创造性决策者,不仅气度大、眼光远,而且富有敢冒险、能担当的美好人格。

  实施创造性决策要有哲学家的宇宙观。许多人常常手抚地球仪,以无比敬佩的崇敬心理,缅怀第一个证实地球是圆的航海家麦哲伦。同时,也提出个大大的疑问:中国的郑和比麦哲伦早144年出海远航,他那先进浩大的船队在28年间,先后七次越洋远航,怎么就没有发现地球是圆的呢?追根溯源,是麦哲伦与郑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不同,决策的出发点和目标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不相同。对此,詹克明在《为什么是麦哲伦》一文中说得非常好:凡属人类文明的重大发现,或是处在历史紧要关头之时,决定成败的首要因素是他自身的宇宙观。依据正确的宇宙观必定所向披靡,锐不可当,以弱胜强。倘若观念谬误,哪怕你占据对比悬殊的巨大优势,也终难成大业,即使赢在起跑线上,终点处却总会让别人独戴桂冠。

  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作出的一些决策,为什么不能实施下去,即使勉强推行下去,为什么没有得出好的结果,甚至有的决策有害于社会和人民?根本原因是决策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错了。决策者心里没有揣着正确的观念,所作决策的方向一定要发生偏差,或者滑向错误。而如果决策者的观念正确,决策的方向就不会脱离客观现实的轨道,即使前进的路上有沟坎、有障碍、有风险,前途依然是光明的。这是一个规律。

  实施创造性决策要有发散性思维。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说过,“搞科学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新发现就是创造性,而创造性富有耀眼的斑斓色彩,具有神奇的想象空间。严巍讲过一个“再画一幅画”的故事。

  一家公司老板要在新招聘的几十名员工中选一位自己的助手,便在黑板上贴了一张白纸。他说:“我想让你们互相认识一下,请你们上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这张白纸上。”应聘者依次走上讲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白纸上,很快就写满了五颜六色的名字。这时,老板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你们在座的,有谁能在这张纸上再画一幅画呢?”其实,这张写满名字的纸上已经没有空白的地方了。所有的人都愣住了。这时有一个员工走上讲台,把那张白纸轻轻地翻过来,又重新粘贴在黑板上,然后拿起彩笔画上了一朵娇艳的花朵。成功的决定竟如此简单,在把一张纸轻轻一翻的瞬间就完成了。

  这个有趣的故事,虽然事情小,可蕴含的道理大。思维的定式太多地束缚了人们的鲜活灵感,太多地束缚了人们的反向思维,从而失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预见性,以及必要的想象力。作了茧的蚕,看不到茧壳以外的世界;井底下的蛙,看不到井外的天地。那么,领导干部怎样运用发散性思维,实现决策的创造性?

  第一,要有批判的精神。创造性决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对认知背景始终保持一种批判态度,不因循旧习,不囿于定格,不墨守成规。“萧规曹随”是一个有名的典故。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对刘邦打天下出力最多、贡献最大,帮助刘邦治国理政也建树颇丰,政绩卓著。萧何死后,由曹参继任相国。曹参知道自己的能力,就采取这样一个做法:萧何制定的政策法令不加修改地全盘执行。朝廷上下多有非议,而曹参不为所动,他对皇上说:陛下不如高皇帝,我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天下,又制定了一整套政策规章,我们能够一切照办不失职就行了。由于曹参头脑里都是陈规戒律,做了三年宰相,平平淡淡地未有像样的建树。领导干部决策中的批判精神,不是无端怀疑人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更不是对不确定事物的躲闪而消极无为,批判精神的实质是倡导和鼓励人们探索未知,坚信人们能够认识和解决不确定环境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这是积极进取的认识论基础。领导干部有了这种积极的、进取的批判精神,在实施决策时就能不拘于成见,不盲从权威,善于从多方面看问题,善于进行独立思考,不把任何一种理念固定化,不把任何一种经验绝对化,不把任何一种方法模式化,从而能够在决策实践中,既不断调整和重构自己的认知背景,又尽力改进决策主体本身,使自己的决策水平能力逐步提高。

  第二,要有对新事物特点的敏感。对重大问题的决策,除了理念和经验,敏感是极端重要的。这种敏感,既是对事态新特点的敏感,也是对事物发展新动向的敏感,更是对事物运行可能产生新结果的敏感。在这种敏感的基础上,以求异思维科学地回答和解决发展中提出的新课题。18世纪的欧洲,爆发了一种叫天花的大病恶疾,四处横行肆虐的天花,弄得美丽的欧洲成了恐怖的世界,许多人染病丧生,街上到处都是麻脸的人。医生和专家夜以继日地研究天花病人,试图攻克天花病毒,但没有结果。有一个叫琴纳的乡村医生,面对如此恶疾,他把自己的思维转了一个弯,把眼睛从天花病人身上移开,专门盯着那些挤牛奶的女工。他纳闷,那些挤牛奶的女工们为什么都是红光满面,没有一个得天花落麻脸的?经过研究和思索,琴纳终于明白,这些挤奶女工在感染轻微的牛痘后,就不再生天花了。于是,琴纳发明了一种预防天花的“种牛痘”的方法。小小牛痘,成为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福音,不仅拯救了千千万万的生命,也保护了千千万万个漂亮的脸蛋。

  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思维转个弯,思想的空间地广天阔。爱迪生的门罗实验室有一次被大火烧毁,这是多么大的不幸!可爱迪生并不悲观,面对被烧成灰烬的废墟,轻松地对大家说,“我们的一切错误全部烧光了,正好重新开始”。这不仅显示了爱迪生宽阔的胸怀,更展现了他科学的思维方法。任何存在的事物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要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好的事情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事情也包含着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因素。事情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存在着。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要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个弯,这就会给你以信心、智慧和力量。

  第三,要突破单纯经验判断的束缚。领导干部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新的环境、新的工作中,他们常常运用类推的方法,以经验为基础作出决策,去解决相同或相类似的问题,有成功,但常常会失败,自己把自己推进了陷阱。这就是感性经验之于理性认识的局限性。巴蒙蒂埃是法国著名的农学家。在一次战争中,他成了德国人的俘虏。在这期间,他经常吃马铃薯,感觉非常好。释放归国时,他偷偷将马铃薯带回法国,并劝说人们种植。可是,法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马铃薯,对此不屑一顾,谁也不去种它,马铃薯被冷落了。这个挫折使巴蒙蒂埃调转思维,不再正面劝说,而是采取了另外一个策略。1787年,他自己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开始种植马铃薯,只是请求国王派遣全副武装的士兵在田野里看守,制造严禁的假象。这么一包装、一禁止,反而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许多人利用晚上看守士兵撤走的机会,偷偷跑到地里挖出马铃薯,种到自家的菜地里。由此,马铃薯在法国成了好东西。就这样,千言万语人们无动于衷,一言不发却使人争先恐后。

  这启示我们,任何经验的简单重复,都不能带来知识的增长,也不会使经验得到升华。如果打开视野,冲破经验的束缚,就会在不断积累新知识中,创造出新的经验。当我们要判断天鹅是否都是白色时,用不着、也不可能去观察所有的天鹅。相反,我们只需看见一只黑天鹅,就可以得出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结论。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我们真知的东西,而如果误以熟知的东西为真知,并以此为根据实施决策,难免要犯错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CopyRight©中共瑞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瑞安市监委) All Right Rese
浙ICP备202201153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8102330681号   技术支持:瑞安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网络科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