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专栏
孙锵鸣《家训随笔》:子孙不可忘也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6-01-26 09:10:10

孙锵鸣《家训随笔》:子孙不可忘也

QQ图片20160126091524.jpg

(图)孙锵鸣


孙锵鸣简介

  孙锵鸣(1817—1901),字韶甫,号蕖田,又号止园,晚号止庵。浙江瑞安人,孙衣言弟。工书法,善诗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任广西学政、侍读学士等。年八十四,重宴琼林赐封侍郎衔。为李鸿章、沈葆桢房师。主讲金陵、上海、平阳、永嘉、瑞安等书院。《清史稿》有传。为兄孙衣言督察安义堡,办团练,劾穆彰阿,四十八岁罢归。清道光年间,在大沙堤筑建海日楼(1942年,被日本侵略军飞机轰毁),藏书胜过玉海楼。著《盘阿草堂词》《止庵读书记》《东瓯大事记》《海日楼诗文集》等。平生研求永嘉经世之道,较早提倡学习西方科学、英语,率先在温州地区推广引种牛痘、反对妇女缠足、鼓励开办女学、致力乡邦文献整理,等等。

孙锵鸣《家训随笔》

 QQ图片20160126091345.jpg

余年八十矣,瓦霜风烛,馀生几何!两目近又加,看书遇字小墨淡者竟模糊莫辨。过此恐昏花益甚,不能作字。乘兹一隙之明,举所欲留训子孙者,思虑所及,随笔书之,用付省览,期于寡过勿坠家声云尔。  时光绪丙申元正十四日

做人道理,四书、六经言之详矣!苟能身体力行,随时随事反观内省,上之可为贤为圣,下之亦不流为小人之归。保身保家在此,他日建功立业也在此,切勿书自书,我自我也。

余昔在京师,同年俞芷湘学士为余言前辈家法好者,初学皆从朱子《小学》入门,自幼便知孝弟礼让,后来做人总不坏。余视学广西,前任池籥庭司业刻有《小学》板在署,每出试印数千百本携以行,分给新生。后来造就人才不少,余亦仿而行之。余在任又刻《近思录》一书,科试分给优等生员,以补籥庭之未逮。惜此板任满携归,乱后被燬。大约做人道理,多看宋儒书有益。近来重汉学、薄宋学,人心风俗日坏矣,可叹。十四日

祖宗者,人之根本。我盘谷孙氏五季自长溪来迁,世居二十五都之演下。旧谱不知何时亡失,以三十年为一世计之,及余身当为二十八世。余兄弟游后,谒前明祖墓,于老坟山拓得确庵公、常斋公两世墓誌铭,始悉始迁祖之名讳及宋沅州府君与明初善公以下各祖名讳,粗有可考。此外,宋元诸祖均佚,并坟墓无以寻觅,是为子孙者之深痛也。幸各祖之有祀田留遗至今者,一曰始祖宁四公,大清明众;二曰谦十公,小宗众;三曰恭二公,庄底众;四曰确庵公,青石坟众;五曰云峰公、常斋公、开初公,四房众;六曰吉生公、老太公众(亦名马屿众);七曰仁筹公,孙三众。族人挨房轮值,每岁清明上冢祭扫,饩羊之意犹存百一。我子孙有科弟成名入仕者,皆祖宗之庇荫也。切宜备礼祭告,示不忘本。至其坟茔稍有损坏,随时修理,经费自任,不必派及族人。故里大小两宗祠,此次竭力修整之后,当可支二十年。嗣后,亦当与各祖坟一律留心经理。

我高祖礼庵公以下世有隐德。兄弟三人,公早卒。我曾祖尚甫公生才八月,高祖妣万太夫人志抚孤,而以家事委两叔,及析产。我曾祖所得独少,万太夫人意不平,欲诉之官。我曾祖年八九龄,涕泣曰:“男儿贵立耳!儿而才,虽无先业可以兴,如其不才,先业虽厚,足恃乎?”太夫人嘉其年幼,能为是言,为之释然解。及长,恢廓有大度,善饮酒。与从堂弟游处,情谊极挚。其后,果增置田二百余亩,其志识自幼不凡如此。我大父洙堂公九岁能属文,婚于城中南隄项氏。我大母富家女,喜城居,僦屋于申明亭里,今之曾氏屋也。移居数载,家中落,仍返故居。盖我大父性宽厚,喜施与。戚友中有来告困乏者,不忍却必委曲为之谋,往往代为书券转贷。及期,出已财偿还之。一妹适张氏,三鬻其奁田,大父为赎归之,因是故业废其大半。返故居后,族中有丁多而悍者,以吾家三世单传,往往肆其欺凌。我大父故宽柔,辄闭户隐忍不与校,其人卒□愧赧而去,乡人以是服其厚德大度。余兄弟连得科第,来贺者皆曰:“汝大父宜有是。此皆先世之懿德纯行,所以留荫我后人者,我子孙不可忘也。  十五日

我父鲁臣府君,弱冠时读书郡城,与张孟平、丁兰石、姜龙坪诸先生游。文酒之,更唱迭和,衣服都雅,有游闲公子之风。未几,先父正弃养,遗薄田七八十亩,债累逾千金,两妹未嫁,我父惧先绪之不克保也。遂舍举子业,谢绝交游,折节为俭啬。力农事,早起晏罢,课僮奴治田事。暑月草屦薄扇,循行阡陌间,不言劳。我母丁太夫人躬执炊爨,未尝置婢媪,力求甘旨以奉老姑外,为先生治馔,虽非丰,但必精洁。夏日汗涔涔循肩背下,衣领半湿。入夜纺织补纫,余兄弟诸妹衣履襦袴,皆手自制造。鸡鸣始就寝,与我父黾勉同心。由是铢积寸累,宿债渐清,所废田稍稍赎归。然余八九岁时,每岁阑,犹见我父手钗钏付质库押钱也。及暮年,为余兄弟析产,有田百八十亩矣。我父母毕生勤苦,其缔造之艰如此,我子孙□勿念哉!  十六日

我父之勤俭,人知之。我父之严正,或不尽知也。乡居时,里族有以不平事来告者,曲直是非,当几立当,其横逆无理者必痛斥之,不肖子往往不敢为非。其经管庙社公产,出内簿籍缕析条分;用有赢余,必为增置产业、器具,不以一毫自私;应官赋未尝俟期会,见城邑有恃势隐匿者,痛恶之,曰:“此负朝廷责,当得穷苦报”。晚岁城居,余兄弟游宦在外,邑令丞有来候起居者,遣仆持柬往谢,未尝一报谒,曰:“人以出入衙门为荣,我以为耻也”。其严正,他皆类此。  十七日

我父尝集《四书》语为联,置诸座右,曰:“但愿润身不润屋,虽无恒产有恒心!”盖穷约时以之自励也。今我兄弟三人,皆有屋数十楹,足以庇风雨矣。有田几千亩,足以供饘粥矣。则所以治其身心者,益宜加勉。富贵何常之有,我子孙苟能守此二语,奉持勿失,必不至辱行败名,以为祖宗羞矣。其谨识之哉!  十七日

兄弟者,人之手足。人无手足则行动坐废,无兄弟则孤立无助,天属之亲莫亲于此。然自人心不古,孝悌道衰,嫌隙易生,其端甚微,其害甚大。夫嫌隙之来,岂一途哉?父母之爱,疑其有偏见也。产业之分,疑其不均也。性情嗜好之不能尽同也。学术艺能之必欲求胜也。际遇之亨屯不一也。仕宦之显晦或殊也。子女生育之有早迟、多寡、有亡也。小儿女之争执,必各袒其所生也。姻戚之往来,而多厚其私亲也。嫌隙既开,齮齕日生,至有以薄物细故,构成不可解之仇,外则来州里之讥评,内则酿家门之隐祸,可不惧哉!可勿戒哉!  十八日

此上数者,我子孙稍有学识,必不蹈此。其怀流俗之见者,则断乎其难免。今就其中最易犯者三事,反复言之以破其愚惑。余观世间人,疑父母之偏爱、议分产之不均,十常六七□知天下断无不爱其子之,父母均是子□断无异,视其与之理然。于□□中见有才贤持□者,必优异之。有十分逊顺者,必深□之此事,乃人情天理之常,或见其□愚而曲矜之,或虑其□□而加怜焉。此乃为父母者之苦心,因此而遂谓亲意有偏,兄弟间渐平和气,是自□于不孝矣……。  十九日

余兄弟三人,兄太仆公长余二岁,弟子俞少余八岁。幼与太仆同学,出就外传则同师。十三岁同应童子试,两试俱黜。十六岁县试,兄第一,余第五。府试余第一,兄第四。明年院试,余复第一,兄第三,同补县学弟子员。学使为陈硕士侍郎,极赏余“池塘生春草”诗起句“东风吹梦断,芳草已离离”,谓有名家笔意。又明年科试,余一等第二,兄一等第五,余补廪。是岁,与黄菊渔(体正)、杨尺珊(树东)四人读书于城西薛氏江上楼,从曹秋槎师游。是秋,我父赠资政公送余兄弟应省试,菊渔中举。又明年乙未,余兄弟在家读书,与周仲梅、胡棣甫四人联课。是岁,特开恩科,我父又送余兄弟至省,余中第六十四名。座师翁二铭祭酒、张桐厢侍御也。明年丙申,会试报罢归。丁酉,余兄得拔贡。戌戌正月,余兄弟同北上。余会试,兄朝考,皆被摈。探知己亥、庚子、辛丑连有科场,遂同留京待试。旅居不易,各觅馆以资糊口。兄馆于汉军李氏,宅在西四牌楼之北。余馆于米市胡同廖氏,相去几二十里。一日早起,李氏人来言兄夜间为煤气所中,神色有异。余闻之,跃而出,踉跄行里许,始就车,又怒驴之不速也,复下车趋。蹎扑者再,仍上车行。及至李馆,兄已平复啜粥矣,相见且悲且喜。又一日,余病疫,兄日出城来视,稍剧则留住余馆,延医量药,夜不解衣睡,调护甚至。盖我兄弟相依为命也。己亥,兄中副榜。庚子,余会试又荐不售,而兄得琉球教习,移居国子监。辛丑,余中进士,改庶常,秋后乞假南归。兄以教习未满,仍留。甲辰,余回京,散馆授编修。是秋,余兄始举京兆试。乙巳,兄会试报罢,乃归。盖留京前后八年矣。兄于时文功最深,乃三入南闱,四入北闱,无科不荐,迟余七科而后中,不可解也。丁未,兄来会试,余恐兄之因余回避,先期请于兄,将告暂假。兄曰:“汝初次考差,外差既两失矣,得一分校,搜索一、二好门生,胜吾自得多矣!吾乡举如此之艰,即入场能必获乎?汝不必过为我计也!”及同考报至,余深悔负兄,兄笑曰:“此不过迟我一科,弟毋介意。”及余出闱,兄遂南旋。己酉,余奉典试广西之命,遂留视学,遣人至京接眷。余妻以乳疾剧不能来,趣兄会试早入都。庚戌,兄中进士,亦馆选。及秋乞假,遂挈余妻子同回籍。咸丰三年,余任满乞假。既抵家,即奉命留办本籍团练事宜。时兄召入上书房,戊午出守安太,以安庆陷贼中久,皖省军事败坏,无可为,告病回籍。己未至家,计自丁未闱后一别,至是十一年始相见。盖自少小以来,契阔未有如此之久者。逾年,平阳会匪起,粤寇入犯,旧庐被毁,兄子诒谷以御贼阵亡。既而闽师至,会合团练剿平之,阖郡肃清,而吾家园庐荡析,生计萧然。奉父命再行出山,余兄弟各携眷属坐吴春波红单船至闽。余具摺以团练事竣,奏请回京供职,交闽抚代递。余兄以曾文正之招赴安庆,遂由闽入江西。时余门人沈文肃为江抚,寄妻孥于南昌,余取道樊城先行。兄亦入鄂,继赴皖,时同治二年也。明年正月,余以言事罢官。先是,兄在文正幕府,复移两房眷属于安庆。余遂绕道至皖,拟取妻女以归,而兄适摄庐凤道,命余暂留数月再行。未几,奉母讳,乃匐匍返里,兄以□□事□。  丙月书

 

 

孙锵鸣《家训随笔》解读

清晚期瑞安孙锵鸣一族,家风恪守儒家道德规范,重视永嘉事功之学并以此修身治家,族中以名士和官吏居多。特别是清代以降,实现了向崇文重教方面转变,子孙注重学术研究和文学修养,迅速提升了孙家在当时瑞安传统儒学“经世致用”主流文化中的地位。

作为晚清风云人物,孙锵鸣驰骋官场二十余年,达到过政治生涯顶峰也经历过罢官的人生低谷,对立身处世和持家治业之道自有一番深刻见解。尽管此时的孙锵鸣已接近人生风烛之年,加上双目不能清楚看物,但他乘着自己还有一线光明之际,留训言给后代观览。希望子孙“期于寡过”,不要毁坏家族世传的声名美誉。所以,在清光绪二十二年农历正月十四(1896226日),即元宵节前一天开始,孙锵鸣过完八十大寿的第八天,从构建耕读修身、兄友弟恭、夫妻敬爱等家族观念的角度,提笔为文,每日撰写一小节,连续五天写完约3400字的《家训随笔》。全文行书,字体端庄遒劲。它成了孙氏子孙世代相传的法宝,也是温州历史上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且内容完整的士大夫家训。

QQ图片20160126091232.png

玉海楼内百晋匋斋,孙锵鸣常与兄孙衣言在此谈心论学

 

  一、耕读修身

孙家世代耕读传家,从第五代始迁祖起至三十代,祖辈中考取功名或入仕为官者不在少数。其中,孙锵鸣祖先孙名世曾任鸿胪寺序班,祖父9岁即会撰写文章,其父亦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历代祖先的耕读遗风,给子孙树立了远大理想和努力向上的榜样,家训家规自然成为族内各个成员实现个人理想的人生导向。因此,孙锵鸣在《家训随笔》开篇,就细述孙锵鸣三兄弟接受童蒙、读书和科举的过程,还提到他们的塾师和座师全是当时的名士高官,比如,孙锵鸣座师为同治皇帝老师翁心存(翁同龢之父)。显然,孙家祖先认为子孙的成长离不开名师督导,也告诉子孙,耕读之路是与今后获得的成功人生紧密相联的。

孙锵鸣父亲出身邑庠生,家中大小事情皆亲力而为,把“但愿润身不润屋,虽无恒产有恒心”对联挂在厅堂内,激励子孙修身须有“恒心”。孙锵鸣自幼受祖辈熏陶,到后来他借仕途平步青云且拥有高位,但却视富贵如浮云。孙锵鸣知道,那是祖辈长年的嘱咐与叮咛,遂在《家训随笔》写道:“有屋数十楹,足以庇风雨矣;有田几千亩,足以供饭粥矣。”他想用这些训言来告诉子孙,富贵总是不长久的,务必牢记“恒心”两字的家训,在人生路途上要时刻修治自身。即使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或者成不了官场与其他场面之上的人才的时候,也要必须遵照家训平凡生活,千万不可做出污秽行为和背上坏名声,给祖宗蒙羞。

  二、兄友弟恭

古代社会强调“兄友弟恭”的天然伦理关系,作为用来加强家庭伦理凝聚力的重要手段。1838年,孙衣言和孙锵鸣在京城参加会试。有天深夜,居住在西四牌楼(今北京市西城区)的孙衣言烧煤取暖,不断煤气中毒。孙锵鸣听到消息后,从米市胡同(今北京市宣武区)一路颠扑到了相隔二十余里外的其兄住处。另日,孙锵鸣病卧,孙衣言延请医生熬夜煎药,衣不解带在床边日夜调护。

这两则小故事足可以见两兄弟手足情深,孙锵鸣在《家训随笔》中称其是“相依为命”也。

  二、夫妻敬爱

家族以家为最小单位,家因夫妻而生,夫妻和睦成为家族子孙要求遵守和效仿的典范。孙锵鸣父亲希曾年少时经常参与雅士的文酒之宴,唱和赠答。后来家道中落,其父放弃学业,也谢绝了一些交游,每日务农早起晚归,忙于养家糊口。其母也没有配备婢仆,伺奉老姑外又精心为丈夫准备饮食。孙锵鸣在《家训随笔》中是这样描写他的父母亲:夏日汗涔涔循肩背下,衣领半湿。入夜纺织补纫……鸡鸣始欲寝,与我父黾勉同心。铢铢积累,至晚年为孙衣言、孙锵鸣两兄弟分家产时,已近200家田矣。

应该说,孙锵鸣这代殷实的家底是由其父母互敬互爱共同缔造的结果,《家训随笔》记录此事,一来是孙锵鸣劝诫子孙要常念先人缔造家庭之艰难,二来达到垂教后嗣以继祖先之德的愿望。

  三、国为家先

  历代来,在瑞安庞大的官僚队伍中,孙家堪称科举家族。截至清末废除科举家,孙家的科举情结一直延续不断。《家训随笔》突出通过“读书、应试、做官”来光耀门庭是家族子孙必须要走的人生道路,“我子孙有科第成名入仕者,皆祖宗之庇荫也。”正因为如此,在孙锵鸣教育之下,孙锵鸣的十一个儿子,除长子夭折外,其余大部份都是通过科举而成名成才。

《家训随笔》还记载了孙衣言因回避担任同科同考官的孙锵鸣,曾放弃参加一次科举考试1847年,孙锵鸣担任清朝丁未科第十一房同考官分校礼闱(会试阅卷),其兄孙衣言也参加考试。按照清代科举亲属回避制度,两者中必须有一人实行回避,家族科举考试情结遭受到回避制度的冲撞。孙锵鸣怕兄长失去会试,就想告假不当考官,孙衣言又恐弟弟失去担任同考官的机会,两兄弟万般纠结。这时,孙衣言反倒劝其弟道:“汝初次考差,外差既两失矣,得一分校,搜索一二好门生,胜吾自得多矣!吾乡举如此之艰,即入场能必获乎?汝不必过为我计也!此不过迟我一科,弟毋介意”。最终,孙衣言选择退出回到故乡,孙锵鸣在此次担任同考官的会试中选拔了10名门生,其中就有后来当为傅相的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至此,孙家的个人考试情结提升到了为封建王朝选拔取士的最高层次。

  四、隐忍勉学

时光在流逝中带走了古人隐忍、勉学等很多精神品质,现代人几乎极少再受家训约束了。孙锵鸣祖父当年返回祖居地砚下生活时,常受族人欺凌,《家训随笔》中写其祖父“辄闭户隐忍不与校”,最后导致族人惭愧而退。孙氏两兄弟相继考中科举后,乡里祝贺者络绎不绝。面对受侮到得人尊敬的局面转换,孙锵鸣认为这是先祖德荫后人,告诫“我子孙不可忘也”。孙锵鸣强调做人道理全在《四书》、《五经》,多看儒家书籍的人习性也总不坏,要求子孙努力亲身实践,随时随事对照反省,争取成为圣贤之人且不流为小人所用。

从孙锵鸣的《家训随笔》中可以看出孙氏家族家风严谨,后代子孙个个建树非凡。这份《家训随笔》用词精炼、朴实,易于诵读。情至深处,一一赞颂本族历代祖先的品行与表现,表面上好似与子孙谈心般轻松,却隐藏着时刻劝醒的味道,是一份带有激励与劝诫的总结性家训,在温州地区不为多见。

玉海楼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温州市民终身学习活动体验基地,年接待参观人数4万多。如今,孙锵鸣《家训随笔》陈列在“孙诒让纪念馆”的展厅里,它注重品德修养的言传身教与流露出的传统美德,不仅影响和造就了孙氏整个家族人才辈出,而且对我们现代人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瑞安市文保所 易瑶瑶)

CopyRight©中共瑞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瑞安市监委) All Right Rese
浙ICP备202201153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8102330681号   技术支持:瑞安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网络科技中心